放寒假了


好想出去玩


但是因為還有寒輔的課......所以一直沒法決定地點


最後決定挑戰台南一日遊


坐早上六點多的高鐵下去...八點出頭我就站在台南了呢




出了站去尋找接駁車


很順利地找到可以到延平郡王祠的車


很乾淨很大又沒太多人的漂亮的接駁車


重點是不用錢喔


坐到這裡大概四十分鐘


一下車就會看到延平郡王祠的正門


雖然才九點左右已經有好幾車遊覽客了






台南市開山街的延平郡王祠,是全台第一座由官方興建紀念鄭成功的祠廟,入口大門處的「旨奉祀典」碑,標示著它崇高的地位。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受當時台灣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通事何賦避債逃到廈門,對鄭成功陳述台灣土地豐饒勸其進攻,並獻上海圖迫使荷蘭人投跭離開(台灣歷史,1996),隔年不幸英才逝去,民間因其仗節守義,忠烈昭然,特塑金身並建廟奉祀。


至清朝統治台灣後,因政治顧慮遂隱晦稱其開台聖王,廟宇稱開山王廟,故又稱開山王,延平郡王祠所位於的開山路之名,也是因此而來,歷經乾隆時擴建,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74年)年重修(維基百科,2007),待清同治十三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禎因牡丹社事件來台處理防務,見台人暗祀鄭成功,每逢風災水災即拜開山王庇祐,有次目睹台人旱災向鄭成功祈雨,竟靈驗,神威顯著,又感念鄭成功開台有功,及臺灣府進士楊士蒙等稟請為延平追諡建祠(延平郡王祠,2007),遂上報朝廷強調鄭成功是明朝遺臣,而非清朝的亂臣賊子,並奏請建祠以崇功報德,清朝遂諡號「忠節」及改建開山王廟,肯定鄭成功的歷史地位,也特從福州載來工匠、材料,將開山王廟擴建成「福州式」建築,並在正門石匾提「明延平郡王祠」(延平郡王祠,2007)。此後因開山撫番的政策,軍民所到之處各有建廟祭祀,鄭成功廟於是遍佈台灣,尤其於中、北、東部居多,至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再擴建(維基百科)。因鄭成功有母親遺傳的日本血統,所以此祠當時備受推崇,祠名被改為開山神社。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為表彰鄭成功復台的精神,於民國五十二年(西元1963年)動工重建,將原本福州式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等於把硬山式改成歇山重簷式建築,於今日模樣。




離開延平郡王祠之後我再步行到孔廟


中間差點走錯方向  還好買飲料時順便問了一下老闆才沒有愈走愈遠


其實沒有走很遠,不過台南真的比台北熱多囉


看到這個石碑應該就到了吧





看到沒有.....誰都要下馬的喔


看到全台首學的匾額還蠻感動的


整個就是古色古香的fu

門票一張五十元


後面每個景點都是如此




孔廟的建築比延平郡王祠更華麗


我好喜歡明倫堂中的大學篇


臺南孔子廟,又稱孔廟、文廟或聖廟。係明鄭時期鄭經採納陳永華之建議動工興建,並設儒學於此,為台灣地區建立最早之孔廟,旁置明倫堂,從此教化養育,開啟臺灣儒學之先聲,故又稱為全臺首學。臺南孔廟自明鄭時期創建,經清康熙、乾隆數次之增修,至乾隆四十二年興建泮宮坊止,整座廟宇相當完整,惜民國六年之大修,將明倫堂後之文昌祠、朱文公祠等拆除;另櫺星門亦倒毀,不復建,而以大成門充當櫺星門,此外,因都市計劃而開闢南門路,而將泮宮坊與大成門隔於南門路兩邊,泮宮坊因失當初創建之原意。孔廟建築歷代均有定制,大都模仿孔子故居之孔廟格式,其所有殿宇牌坊亦均定名,此外廟宇朝南,仿古代宮殿,採用黃色琉璃瓦,俱為孔廟建築之特色。


在孔廟看到許願牆


小朋友們寫得好可愛


我也幫我的學生們寫了一張喔




這棟很有特色的建築是孔廟旁小學的活動中心耶          太漂亮了吧


走完孔廟也有點累了


旁邊看到這家餐廳是蓋在小學旁邊


本來只想喝咖啡     但是看到烏魚子炒飯就忍不住給他點下去


只能說..........超好吃的啦


分量很夠,很香,好好吃喔



離開山林事務所後沿著台灣文學館旁走著


發現路邊牆上都有刻著詩句呢


在餐庭拿了觀光旅遊地圖


循線往赤嵌樓去


路上經過福樂麻糬,買了一個草莓大福吃


草莓好大顆,很棒,就訂了四盒請店家宅配


很方便喔!第二天早上就收到囉


慢慢走就走到赤崁樓


這時已是中午時分


觀光客好幾團....有大陸團及日本團



赤崁樓很值得慢慢欣賞,有許多可流連之處


下面這個碑林


我覺得這些石龜好辛苦喔



十七世紀的初葉,荷蘭人兩度入侵澎湖,都被明廷打退。明天啟四年甲子(西元一六二四年)轉佔臺灣,由安平登陸,在一鯤身地方建造奧倫尼亞城;三年後,改名為熱蘭遮城。由於商務繁多,原址不敷使用,加上水源缺乏,乃遷往赤崁一帶,重建市街。明永曆八年壬辰(西元一六五二年)郭懷一抗荷事件,引起荷蘭人的警惕,便於次年在赤崁建造普羅民西亞城,至永曆九年乙未(西元一六五五年)大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赤崁樓。



當時的城樓,背山面海,與數里外的熱蘭遮城遙相對望,互為犄角,控制臺江內海。由於市街繁盛,荷蘭人便以它做為商業及政務的中心。




永曆十五年辛丑 (西元一六六一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收復赤崁樓,改赤崁為東都明京,並暫住在城樓內。直到荷蘭人乞降,才和子孫移居熱蘭遮城。鄭成功去世後,赤崁樓成為火藥、軍械的貯存所。清康熙六十年辛丑(西元一七三一年)朱一貴之亂,城樓遭到嚴重破壞,連門額鐵字也被取下來鑄造武器。接著幾次地震的肆虐,城樓坍塌,景色更是淒涼。




直到乾隆十五年庚午(西元一七五0年)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崁樓右側,才加以修護管理,定時開放供人參觀,而百昌治八景之一「赤嵌夕照」的美名。同治初年,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們,在域樓上建造大士殿。中法戰爭時期,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荷蘭時期的城墓,大士殿因而受到波及。




光緒十二年丙戌(西元一八八六年)沈知縣為了振興文教,在赤崁樓北側蓬壺書院,同時,將赤崁樓樓基填平,在高臺上建造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次年丁亥,中法戰爭結束,民人又要求恢復大士殿;於是,舊基填平的赤崁樓,竟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




日據時期,赤崁樓充當陸軍衛戍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多半倒塌,五子祠也因颱風的侵襲而損毀。民國七年戊午(西元一九一八年)日人整修赤崁樓,並做為臺灣總督府日語學校臺南分校(臺南師專前身)。國二十四年乙亥(西元一九三五年)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古蹟。




臺灣光復後,赤崁樓曾做為臺南市立歷史館使用。民國四十九年庚子福康安定林爽文的九座晶匾碑,移至海神廟臺基邊排列展示。



 


在赤崁樓晃了很久


還逛了周圍一圈,旁邊還有武廟跟天后宮


以及許多膾炙人口的小吃


再來就是安平古堡跟億載金城


哇.......... 看了地圖,實在是太遠囉


正在想....該不會要叫計程車吧


走出赤嵌樓就看到觀光巴士的站牌


今天不是假日?有開嗎?結果一回頭車就來了耶


而且去哪兒都不用錢


哈哈哈ㄏ哈哈ㄏ哈哈ㄏㄚ哈


先到安平樹屋



樹屋位於德記洋行隔壁,最初為洋行倉庫,從砌牆古磚取自熱蘭遮城紅磚,及門楣花崗石、窗框基石與木屋架構判定,推測最早應建於十九世紀末及日治初期,作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現況規模即為日本人增建。

 

戰後改為台鹽倉庫,曾一度荒廢任由榕樹寄生,經過半個世紀,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安平樹屋的奇景,引發藝術家的創造意念,在經費的支持下一度進駐其間。後因活動終止,樹屋再度閒置,直到被列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整體規劃中,經過專業的規劃,於二○○四年底整修,提供木棧道讓人梭於樹屋之間,體驗特殊的地景建築。

 

 


 


然後是安平古堡


然後去億載金城


本來以為很大


結果還滿小的耶



走在古蹟之中


我常會幻想數百年之前的人們在這裡做些甚麼事


好像穿越歷史的時空去尋幽 訪勝


從億載金城出來時已經四點多了


車子卻等好久都不來


眼看夕陽西下,本來溫暖的天氣也逐漸冷卻


億載金城附近極為空曠


所以風吹來特別的冷呢


這裡有一間頗負盛名的餐廳...五角船板


奇特的大門口之藝術造景


等了四十分鐘車終於來了


我坐回赤嵌樓去吃晚餐


這是牛肉湯和滷肉飯


很簡單卻很美味


這是赤嵌樓旁一家高朋滿座的鍋燒意麵


人真是有夠多的


湯頭不錯


不過我吃不習慣意麵的口感


 


最後以義豐阿川冬瓜茶結束今天的旅行


 


 


 



 


從赤嵌樓再坐巴士回延平郡王祠


然後等高鐵接駁車回台南站坐高鐵回桃園


在青埔站付了180元停車費


開車回家


開心完成府城一日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ym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